本站讯(团委通讯团 王晴 胡薇薇 朱文丽供稿)
看见自己侧身躺着,
两膝紧贴着喜马拉雅山,
左手触摸到东海的岸,
右手触摸到西海的岸,
而两脚放在南海的岸上。
个人简历:熊娜萍,2014级宜春学院学生,2018年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细所,简称中科院生细所。大学期间同时进行了两个专业的学习,第一学位为生物工程,第二学位为英语。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曾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三次获得我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2016年度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大学四年一直在班级中担任团支书及心理委员,由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故于2015学年度获得优秀学生干部、2015学年度获得优秀团干、2016年度获得优秀团干,也于2016年11月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的考核期后,于2017年11月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第一记:“我不代表优秀,但我活得明白”
2014年9月10日,大一新生熊娜萍来到了宜春学院。由于在高中学习生涯中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于是她选择进入化生学院成为了14级生物工程专业的一员。对生命科学领域热爱源自于一份内在的责任和担当,她在大一的时候就有了考研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肿瘤研究。她认为,癌症夺去了地球上太多的生命,如果能够攻克癌症,那将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世界有丑陋的存在但不妨碍美好,生命是我们不能轻视的。“或许我做不到拯救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我愿尽我最大的努力。”
2015年,因为想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不同的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她选择修习英语,将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学位。热爱英语,喜欢这门语言,通过这门语言可以促使她去了解其他国度的文化,拓展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角度。
在大学期间,她还选择了担任班级团支书兼心理委员,当初觉得自己的性格比较活波开朗,进校不久就跟班级同学很熟络了,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位,既可以帮助老师和同学,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何乐而不为!
现在,她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细所录取。在别人眼中,她考取中科院,修双学位,获得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一等奖学金,四年团支书,重新定义了优秀的维度;在同学眼里,她留给别人最大的一个印象大概是一个活得很明白的人;而她自己却认为,“我并不觉得自己很优秀,因为优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觉得学无止境,而我不代表优秀。
第二记:成功是刻在骨子里的坚持
“别人能考上,为什么我就不能呢?别人能选择,为什么我就不能呢?别人能努力,为什么我就不能呢?”她对目标的坚持,是刻在骨子里,没有人能够动摇她坚持的目标。熊娜萍说中科院生细所是她从大二就坚定了的目标,她不去追求后果,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去思考或好或坏的结果,因为她坚信自己能成功,有着必定要考到的决心与执着。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有的只是背后不断的付出与努力。当大二确定了中科院生细所这个在别人看来很难达到的目标时,她就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对她来说,学习是自由的,计划在心里,要在心里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要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每天图书馆一开馆她就来看书。大二的时候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积累上,重点看专业书像是《生物化学》(王镜岩)、《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细胞生物学》(翟中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第六版(沃森,DNA螺旋之父)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其他的知识了解。大学三年,她看完了满满三大箱的书籍。读书对于她而言是一个重构的过程,把书本体系看通看透之后总结内化为独特的个人框架;读一本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
为了更加专注的学习,她大学期间甚至于把手机放在宿舍里。她觉得,手机的信息容量太多,挑拣有效信息需要耗费许多的时间,学习的时候把手机带在身边很容易转移注意力。事实上,拥有手机的时候,时间是别人的;放下手机的时候,世界是安静的。自律到极致的学习状态,使她的目标充满了无限可能。
离考研还有9个月的时候,她以时间为节点,制定了一些小目标,如每周一篇考研英语笔记,第一轮把自己的专业书籍全部看一遍,第二轮开始整理复习笔记,第三轮开始做真题并记笔记,第四轮还是重复的刷真题,等到第五轮的时候,她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她将中科院从1997年到2017年的真题,整整刷了4遍。
第三记:考研不单单是个人的努力,
而是多个因素的结果
熊娜萍在坚持自己所坚持同时,父母老师还有许多人也在身后用实际行动支撑着她,用精神鼓励她。
当她言简意赅的告诉父母考中科院生细所难度堪比考北大、清华的时候,母亲曾经有过一丝的不可置信,希望她可以换一个更好考的学校。母亲对她的教育理念是:量力而行。但是知道她的决心和信念之后,选择了全力支持,不过,那时候,母亲也送给熊娜萍另外一句话,那就是: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做最好的准备同时也要做最坏的打算!父亲对她的教育理念是偏西式化的:在法律之下,道德之上,你听话就好,不听话更好。言外之意就是: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决策与选择的能力,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父亲觉得女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大胆地去闯。
宜春学院的老师也给她许许多多的帮助,刘紫英老师知道她的志向后,给她介绍了同样考取中科院的万强友学长,虽然两个人的研究方向不同,但是学长教她如何备考,如何准备复试,给了她莫大的帮助。指导她进行本科论文写作的谢晚彬老师认为她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的的人,大胆鼓励她去尝试。在前行的路上,父母、老师都给予了她可贵的帮助,于是在不断的努力下,她向着中科院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行。
第四记:运气和机缘,
始终是建立在一定的能力和资本之上的
成功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对于考生来说,实力比背景重要得多。考研成绩出来时,中科院300分过复试,而熊娜萍考了362分。在中科院研究生的录取名额一共有84个,其中包括60多个推免名额,也就是说,最后留给考试的人,只有不到20个名额,和她一起竞争的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一流学府的学生,很显然,她成功了。
“你为什么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
“中科院是中国最高学府,我个人很想往上海发展,而且,以我自身所学的生物工程专业来讲,选择中科院的生物细胞所是我最好的选择。中科院的培养模式我也很喜欢,硕博连读可以更加深入做研究;学校与国外优秀学校的交流合作也很多,可以为我以后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面试结束后,老师微笑着告诉她中科院决定录取她。在被录取的之后,需要签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意向单,意向单一式三份,自己保留一份,导师保留一份,还有一份存档在中科院生细所,她签的很淡定。
面试结果一出来后,她第一时间告诉了父母,并通知了身边的朋友老师,还发了一条朋友圈来告知那些一直关注她的朋友。据说那天,她收到了很多微信祝福。
考研对于她来说,是痛并快乐着的。而以后她首先是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加强自己的实验能力,希望可以申请到海外的权威实验室,考虑出国深造,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更好的回馈母校和社会。她现在不去思考回馈的方式,以后总会有结果的,不必去预设答案。
第五记:互即互入,欲静则静
熊娜萍其实有很广泛的兴趣,她喜欢在简书上发表一些自己的文章,闲暇时练练毛笔字,对中医颇有兴趣,喜欢刷美剧、看古书。她把《红楼梦》比作是一棵树,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分出的枝杈延伸至不同的脉络,连接着不同的领域。一本书中蕴藏着多个领域的丰富的知识,这就是经典,也就会不朽。
这些兴趣就像是润滑剂,滋养她枯燥的科研生活,再来反馈支撑她未来的成长。人不是机械,学习是有周期的,学习过于久了容易产生倦怠,所以需要其他来补充能量。把学习注入生活,娱乐也是生活的一种。于是她说,“学的时候像狗一样去学,玩的时候呢,就像疯狗一样去玩呀!”
缘分这种东西,说来就来。她虽然不信仰佛教,却很喜欢佛学,喜欢佛家义理。2017年5月,是考研紧张的筹备期,她去了厦门普陀山,在那里,她结识了一行禅师,一个越南人,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
“互即互入,欲静则静。”来自于一行禅师的《太阳我的心》,给了熊娜萍很深的感触,这八个字让她浮躁的心变得沉潜,放下了许多的焦躁与不安。也是这本书,使她更直观的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了她学习过的专业知识,给了她新的启发。比如她不再执着于肉眼看不到的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去感受它。通过接触来感知存在,通过联系来发现新的世界。
而她现在也变得柔和了许多,也不再拘泥于外界的眼光,就像一千个观众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真正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所以别人眼中有一千个熊娜萍那又怎样,真正的熊娜萍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一个追求内在的、慈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