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团委通讯团 朱文丽 刘洪利供稿)
人物简介——欧光耀,2002级校友,曾任宜春学院第四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宣传部部长。
现担任澳银资本合伙人、执行总裁,北京澳银新程董事长。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专家评审,CCTV财经创投智库投资人。2018年入围科技部首批科技创新创业导师。
欧光耀曾先后在国泰君安、通产丽星等公司任职,曾担任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负责人、深圳市中投华业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2009年开始从事创业投资并兼任其投资企业高管职务。欧光耀专注于医疗健康、TMT方向的投资,主导或参与投资了特辰科技、红客乐游、绿糖科技奇思客、锦瑞生物、微旋基因、乐自天成(51TOYS)等多个优秀项目。
“我已算经历了三段创业历程,第一段,我只知道‘要创业’,毕业后就注册成立了公司,但没有足够的经验、资金和人脉,公司自然以解散告终;第二段,转向务实,进入职场,蓄积资源,在工作中不断认识自己,充实基础,培养能力,但从未放弃初衷,这也为我的第三段经历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段,受前领导下海邀约鼓舞,再次尝试,从事创业投资,直到今天。”
“那年,离我毕业正好十年”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未来的某天,会不会有一个我自己建立的商业帝国?这直接影响到我大学专业的选择--经济学。其实,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经济学到底学什么,但应该就和创办企业有关。
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一边想着创业到底该怎么开始,一边懵懵懂懂的来到深圳——一个广大毕业生陌生而又向往的城市。揣着学校印泥都还没干的毕业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更别说自己当时也非常迷茫。找了大半月,最好找的就是证券经纪人的工作,没有学历门槛,也没有经验要求。当然,也没有任何收入和社会保障,纯粹按业务提成。抱着先找个相关工作入门的心态,我做起了证券经纪人,进入之后,才发现跟我一样心态的人大把。当时正处证券市场“长熊转牛”,有些销售技巧的人其实也很容易开单,但毕竟没有任何保障,很多人都是“骑驴找马”,没开单的自然熬不过,开了单的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也立马走人。
当时证券公司也是实行累进提成机制,低从5%,高至50%。看着这么多分散的业务和差距这么大的提成比例,我想:机会来了。我与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经纪人商量,一起注册一个公司,把流水似的经纪人队伍集中起来,以公司的名义与券商签合同,单个经纪人拿的提成不少于券商直接给的,累积到一定业绩后,我们赚差额,有经纪人走了,业绩就直接是公司的了。公司好的月份交易额能过亿元。但无奈后来行业新规出台,新规背景下,公司属于违规经营,最终不得不解散。一番折腾下来,我又开始面临失业的窘境。现在回头来看,那时解散也不是坏事,因为当时的我只凭借一腔创业热情,其实,不管是社会资源还是经济实力,任何一方面来看,当时的我都不具备创业条件。
幸好自己创业的同时也有兼职做上市公司法律顾问助理,本是为自己创业积累知识储备、发展社会资源,结果成了我2008年进入上市国企的敲门砖,在上市国企主要负责协助董秘,处理公司法律事务工作。期间两件事值得分享:一是入职不久,有子公司员工要跳楼。初来乍到即遇跳楼事件,确实心慌,又无法逃避。硬着头皮,与总公司办公室主任迅速赶到现场,一边了解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一边了解事件背景及个人诉求,还得应付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压力,权衡各方影响……那次危机事件的成功处理,对我影响很大,遇事先冷静,全面梳理、尽力权衡,以诚相待,成为我处理各项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则。
第二件事是处理一个一审败诉的案子,法律顾问都已经建议放弃上诉,而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研读法律条文,广泛搜集司法判例,最终建议上诉并胜诉。这一案子让我树立了不盲目相信权威,保持独立思考的自信。这段工作经历对我后来影响很大,加之有借调到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经历,为我第三段创业——进入并扎根创业投资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受下海创业的领导邀请,进入创投行业,2014年正式加盟澳银资本,2015年成为澳银资本合伙人……从此开启第三段创业之旅。
澳银资本创立于2003年,起源于新西兰,2009年进入中国,是国内老牌创业投资机构,行业50强。进入澳银,是我创业投资生涯的真正开始;成为澳银资本的合伙人,是我职业生涯的目标追求。
2016年,我被正式任命为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离我毕业正好十年。
创业准备在大学
回首创业历程,当属起源大学。大学学习期间,我竞选了校学生会干部,后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自我管理,对外交流,团体建设等各方面能力,我都认为是这期间开始的。就像当初竞选学生会干部时,也是始于自我鼓励,试图在刚入大学,事事迷茫时,找到一个相对可期的价值方向。
选择前,胡思乱想;选择后,贵在坚持。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现在来看太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其实慢慢地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比如我们部门主办活动,团委经费有限,我们又想办的“阔绰”,自己尝试着拿赞助;各类通知、版报千篇一律,我们总想着怎么样能有“惊鸿一瞥”之效……那时候的种种尝试、桩桩突破,有何不犹如现在的创业创新?
创业确实也是九死一生的冒险,现在如果要我给学弟学妹建议的话,我并不赞成毕业即创业。要先好好学习,学会做人,做事,慢慢积攒资源,稳扎稳打,再来推动自主创业。如有机会,我现在还时常想再回到校园,考一次研究生考试,听一堂“院士讲坛”……当然,大家还是要保留对创业的激情,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情怀,有大的抱负。
走向下一个“十年”,我想,我仍然信奉“每天只要进步一点点”的指引,只是,我更多的目标应该是着眼整个创投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