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学生通讯员 陈赛 舒杨)7月6日至8日,宜春学院“红蕴宜丰青春行,薪火相传践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四十三名师生以镜头为笔,在宜丰县芳溪的土地上勾勒出两条并行轨迹。他们既在熙攘集市与静谧养老院内架起幕布,也钻入街头巷尾,探寻那些渴望“被看见”的角落人生。村民只需付出一抹微笑,便能换得一张免费相片——这场乡土叙事的帷幕,就这样在快门声中悄然拉开。
笑靥定格光阴里
“来,大爷,咱们笑一个!”“好嘞,这个微笑非常棒!”队员们吆喝着,一台相机、一把塑料凳、一张天安门背景幕布,拼凑成简陋却温情的临时影棚。镜头前,有单腿截肢却执意不拄拐、挺直脊梁站立拍照的大爷;有身患淋巴癌却笑对生活的大叔;也有命运辗转同住在敬老院的父子。快门轻响,实践队员们用光影镌刻下他们的坚韧、乐观与直面苦难的从容。
轮到一位老人时,他执意将紧攥的两张画带入镜头——画上是老师与发明家。队员轻声商量:“爷,画要不先放下?”老人反而抱得更紧,眉眼郑重:“一起拍!”后来才知,他平生最爱画画,废纸板作画布,一元钱的记号笔当画笔。“我没读过书,”他摩挲着画纸,“画中的老师和发明家可都是有文化的人啊。”拍完照,老人话匣子开了闸:“趁还能走,我想多看看活着的滋味儿……去过三亚、广东、四川,93年差点到北京看阅兵,火车却停了。”他望着幕布上的天安门,笑纹深了:“今儿这照片,圆了我的念想!”
一群孩子挤在镜头前嬉闹。照片刚印出,他们便蹦跳着围上来。突然,一个童声脆亮亮响起:“等长大,咱们也要一起去北京!”
烟火褶皱藏微光
简易影棚边快门声未歇,另一组队员的镜头已扎进市集的喧嚷里——那里有油锅滋啦作响的早点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巷尾飘散的炊烟。
退伍军人熊勇在芳溪镇卖了三十年猪肉,案板油渍斑驳,却从未有过一张个人照。队员抓拍他休憩的瞬间,他擦擦手接过照片:“像‘芳溪小吴京’哩!回家得摆床头!”同样和卖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左丽华,她忆起生意淡季时领着集市摊主们游遍大半个中国的往事,感慨万千;祖孙三代都是剃头匠的刘芬芳,从8角钱到8块钱,这段路他走了50年;在扫帚声中结下十余年友谊的两位清洁工……他们面朝黄土,却未困于黄土——市井烟火中,藏着各自的诗与远方。这些零散故事与幕布前的笑颜交织,拼出一幅芳溪的人情长卷。
银发丹心嘱青春
活动尾声,队员们辗转寻访到四名退伍老兵,虽非硝烟中的战友,暮年却成了常聚的老友。四人并排合影时,皱纹里漾开暖意。
镜头外,抗美援越老兵林汉生说起广西北海孤岛的军营岁月:“岛小得横竖一公里就走完,整天听浪哗哗响……饭菜饮水全靠船运。”可寄回家的信却字字铿锵:“站好岗,放好哨!祖国需要处,就是我们的阵地!”同为抗美援越老兵的谢才生已八十一岁,入党将满六十年。他攥住队员的手:“你们有知识有力量,得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回望此行,队员们带走的何止百帧影像?皱纹里刻下的生命韧劲、烟火中蒸腾的朴素期盼、穿越时光的红色血脉,还有那由万千平凡面孔托举的沉甸甸家国情怀,如浓墨浸透心扉,“挺膺担当”四字已在大家的心底生根抽芽,队员们以镜头为笔,看见了每一份平凡背后的伟大,用实际行动绘就乡村烟火与时代宏图,践行着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青年使命。
编辑:李昱辰
一审:甘点江
二审:汤林海
三审:张 峥